因为看《我在岛屿读书》,知道了肖全,在亚马逊上下单了《我们这一代》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版本。因为是从法国发货,三周就到了,不过价格不菲,书和运费加起来快一百欧。
肖全作为著名的摄影家,在书中收集的主要是他对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文艺界人士的拍摄作品,,可以说是一代文艺界的记忆。其中一些照片非常有名,比如他给易知难拍摄的人像。他的作品确实有很独特的笔触,像是有人评价过的那样,肖全的镜头是包含感情的。
之前有一段时间微博上兴起了怀念九十年代的潮流,但在我看来,九十年代可以回忆、纪念,但并不值得怀念。原因很简单:一个字,穷。那时候的中国,蓬勃发展刚刚起步,但是还是太穷了。物质贫穷,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因此书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这一批文化名人大都属于出身良好、可以接触到外国文化的阶层,至少要出身大城市,不是北京上海也得是成都昆明这样的省会城市。那个年代的小城镇居民又哪有那么多机会接触诗歌、绘画、电影和摇滚乐呢?
再就是书中的一些用词和描述,比如对女作家和艺术家的描写,多落窠臼于她多么美,多么有“女人味儿”,而作者同其他男性文艺界人士的一些探讨也似乎局限于如何找到一位体贴贴心的另一半。曾有人讽刺道文青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操逼,虽然用于粗俗,但也多少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文学艺术的创作源头很多时候确实是爱情和性,但完全以男性艺术家视角来阐述,可谓是局限了。
所以我并不怀念九十年代。这本书是一代人的剪影和印记,值得阅读和珍藏。但过去的已经过去,我更喜欢的一个生活更为富足的年代。作为八零末生人,九十年代末零零年初的时候,想买最新一本《哈利波特》在长春的新华书店是买不到的,只能去沈阳买,而音乐更是几十块的随身听加盗版磁带的配置。我上高二的时候,2005年,才买了唯一一个CD机(此处确实要归功于郭敬明的影响),八百多块,花了我爸大半个月工资。而现在呢?买个PS5眼睛都不用眨一眨。
虽然经常由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而文化发展速度不匹配引发很多争论,但其实九十年代的争论也不少,比如书中就描述了广州双年展上两派艺术家对当代艺术是否要市场化商品化进行的白热化争执,等等,所以我还是对当下充满信心。无论如何,首先要生活富足,孩子们才能想写诗就写诗,想玩摇滚乐就玩摇滚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